直径近5米、画满16个人物的墓室共装了12个箱子 先把壁画整体取下后装箱保存再修复 近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一座唐末宋初时期古墓葬进行整体搬迁,墓中壁画与砖雕完美结合,再现当时生活场景,壁画中女子身着“波点裙”,并带着宠物狗出现在宴饮场所。直径近5米的墓室如何实现整体搬迁?21日,记者走进考古现场。 壁画原地“不动” 现场定制木箱 11月21日,记者再次来到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王城大道东侧、310国道北侧的考古现场,现场已经与3个多月前完全不同了,墓室依然呈圆形,但墓室周围的一圈壁画与砖雕大部分都已经被考古人员通过一道道工序,从大地上“分割”下来,装在了箱子里,已经装好的有9个箱子。只余正对着甬道的一幅呈大门形状的砖雕以及两旁的两扇窗户砖雕。据介绍,余下的将被切分成3部分,分别装箱保存。 六七名工作人员正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围在一个由3根矿泉水瓶粗的钢管组成的倒链旁,相互配合着,在倒链的帮助下,将一个已经装好的箱子移开。 “整个箱子是原地套在壁画上的,装好箱后就要移走,以便为下一步操作腾出位置,”现场考古专家、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胡小宝告诉记者,墓室周围有一圈2层或者1层的青砖,壁画与砖雕都是画在青砖上,为了尽量保存壁画原貌,他们需要在壁画与青砖后部打出一条通道,先将其从后部与地面分离,然后向地下掘出20厘米左右的操作平台,将周围泥土铲出。此外,壁画一侧已经分开,另一侧与剩余的壁画相连,需要用长锯沿砖缝锯开,这样,壁画体6个面就有上、前、后以及两侧5个面脱离出来。 石膏、木板、钢板齐用 打造牢固“小屋” “最后一个与地面相连的面是底部,这也是特别需要谨慎操作的。”胡小宝介绍说。上午10时左右,现场工作人员将木箱移开,开始操作剩余的3块砖雕壁画。首先是大门砖雕右侧的窗户,3名工作人员齐上阵,经过大约半个小时挖掘,向地下挖出20厘米操作台,一名工作人员开始用铲子从底部铲土。因为在地底近千年,泥土干硬,操作起来很吃力。 “底部的土铲掉以后,整个壁画体就空了,一不小心就容易损坏,所以我们采取挖一部分,在底部垫一块木板的方式,先两边,后中间。”胡小宝介绍说,直到底部全部与地面脱离,整个壁画体就完整地放置在了木板上。随后,将壁画体表面再做一层保护,四面钉上木板,再将石膏浇灌进去,封箱,在箱底放置一整块木板作为底座,并焊接两圈钢板。“多层防护,保证壁画在箱子中万无一失。” 发掘到搬迁 历经十数道工序 据介绍,这座古墓于今年上半年发现,通过对墓葬结构和壁画内容、服饰等方面分析,考古人员推测其年代在唐末宋初。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由于整个墓葬被盗扰比较严重,墓室只残存下半部分,铺地砖也已全部被揭取,现场陪葬品基本被盗窃一空,仅出土一枚开元通宝和几片陶罐的残片。 壁画共绘制约16个人物,主题有妇人启门图、宴饮图、家居环境图等,图画中的桌椅、灯台等均为砖雕,平面与立体结合十分完美,它反映了由唐至宋墓葬在形制上、壁画内容等方面的一个变革。其中,画中女子有的身着红底白点裙,有的身着碎花裙,与现代流行元素相似,曾引来高度关注。 记者看到,剩余的几块壁画已经看不到原本的面貌,而是用纱布蒙在上面。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为了装箱提前做的准备,使用植物胶将壁画用宣纸、两层纱布蒙起来,以起到保护表面的作用。 “这个古墓从发现到搬迁,整个工序非常复杂,有十数道,其中仅加固封护一道工序就需要做5~6次。”现场考古人员田玉娥介绍说,先是考古发掘,然后使用特殊试剂对壁画表面进行清理、加固封护,画出整个墓室的平面图、剖面图,使用毛笔临摹,拍照等,等所有的资料留存和现场保护工作做完,制订出保护方案后,最终决定将这个古墓整体搬迁,整个墓室按照原有结构分为12个部分,分别装箱。 制订修复方案 恢复精美原貌 “所谓整体搬迁,是与壁画揭取区分开的,”现场考古专家介绍说,这个古墓砖雕与壁画结合得非常好,比如宴饮图中,人物用平面图画表示,桌椅和果盘则使用立体的砖雕表示,为了实现更好地保护,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决定将整个墓室的周围的砖块、部分泥土整体搬迁。“类似形制的墓葬洛阳之前有发现,但砖雕与壁画能得到较高的结合度,比较少见。” “因为墓室壁主要是由青砖和泥土组成,再加上石膏,每个箱子都非常重,最轻的有七八百斤,最重的3吨左右。”胡小宝介绍说,每个箱子原地装好后,基本不动,需要等全部12个箱子装好以后,将考古现场棚子拆除,使用大吊车统一移走,保管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预计12月初,所有装箱工作将告一段落。” “整体搬迁工作完成后,我们需要制订一个进一步的修复方案。”胡小宝说,通过修复,这个精美的古墓室或将实现原貌恢复,进行全景展示。